当前位置: > 学术论坛
让生命与大道合一
【发布日期:2020-05-29】 【来源:仙游县三一教文化研究会】 【阅读:次】
让生命与大道合一
林如实
      生命的尊贵在于精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从大道的整体统一观而观之,是一体两面的统一世界,人类对统一世界的探求也分为两面,一面是对外的物质世界探求,一面是对内的精神世界探求。有史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的精神世界探求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有“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人可以非身而大身,以天地为身,以虚空为身;有“一本万殊”之说,认为大道本一,而品类咸殊,一本可以贯万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通古达今,尽十方世界,一以贯之。
     林龙江先生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三教(儒道释)文化为一体之学,认为“孔子以儒之教教人而入于道也,老子以道之教教人而入于道也,释迦以释之教教人而入于道也”。老子曰“道法自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概念是“道”,古人所称的道即今人所说的自然规律,所称的自然规律是囊括人类社会一切活动在内的大自然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道”这一核心概念外,紧紧围绕“道”概念的是“德”。德者,心也,道在自然德在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所说的“学道”即修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德,积小德成大德,止于至善至仁至德,则德与道合而为一,《中庸》有言“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学道修德,若无心法而必不可达,心法使人觉悟,学而见性称觉,明自吾心称悟,小觉大觉,小悟大悟,心法不可无。立本为世间人道,入门、极则为出世间天道,三教重立本,纵能学入门、达极则,亦不能失人本人道,故明三教合一大旨的同时,也应明归儒宗孔本旨。
     心法之学是精神世界的探求,属于德性之学,是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实学。九序心法,入手功夫是艮背以止念,所止的是私心杂念,至于培育出公心,则心自正。常持公心则身清气爽,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正是“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满乾坤即如学九序心法所达的“以身天地”。唯有心(公心)才能成就人的伟大,人的伟大按传统文化所言即备圣心,圣者之至仁,以天地为一身,以众生为一体,佛心怀众生,圣心系人民。一切教一切人若欲学道修德以成大人、圣者,九序心法之先后次序不可紊也,先成就自身作为人所应具备的人格,而成就精神意义上的圣格仙格佛格,品物各有其格,品格之说岂可弃而不论乎?人类的解放最终是精神意义上的解放,当每个人的生命与大道合而为一,才是真正实现人类的解放,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因为大道即是主,主即是大道。改变世界,从心开始,如此如是,古今中外一切人类的精神导师所追求的理想终将化为现实: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林龙江先生综合儒道释三教修持心法而集成的九序心法,人人可学,人人学皆可成,或小成,或中成,或大成。若欲学有所成,诚心诚意岂可缺失?有意有志学者当怀至诚之心,虚心请教,知而学之,同入道门。学不入门,就易偏入旁门外道;学不入门,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其量是隔靴搔痒。道之所学,由皮而肉、由肉而骨、由骨而髓,渐而进德,学有先后,达由下学。忌人好高骛远,需人躬行不懈,本之未立,而曰入门,不可也;门之未入,而曰极则,不可也。自欺以欺人,非真学道、实修德者之所为。诚者自心诚自性实,自始自终把心存在腔子里,虚怀若谷,林龙江先生自号子谷子,卓晚春仙师自号无山子,曰谷曰无山,处谷怀虚心自卑,是道人当效法其心也,谦卑是学道君子必备的品性。故三教心法之要在于心存腔子里。诚能心存腔子里,是真操守也。学不入门,是不知此“腔子里”。人说“腔子里”是宋儒所言,林龙江先生特借此形象之言直指其心法真义,心退藏于密(腔子里),不可在身中寻部位找穴位,位在“思不出其位”之正位。若在身中找藏心之处,犹如孩童捉迷藏之藏身,暂隐而已,终藏不得隐不了。心法心法,制心之法,如何降伏其心?古之圣贤立教度化人心皆从如何制心、如何降伏其心为入手入门功夫,古之经论所阐所述之种种修心养性法门都不离其心之制于一处,此处是心之玄关密处、心之腔子里、心之众妙门、心之如来藏。若不入心中之穴之空之窍,焉得此心之真消息哉,故道之学,岂俗子凡夫所谓的学识广博之为学?然俗子凡夫之心亦有此心之真消息,无奈茅草塞其心之穴之空之窍,苟一日茅塞顿开,心窍开通,自有豁然开朗之心境现于前。中华传统文化的道统心传之学,需要真学实证,是谓实证真学。儒之圣、道之玄、释之禅皆不离这个实证真学而为学,林龙江统论三教之正宗,立此心为正宗所在。古来有千圣万贤,未来有千佛万真,离此心之正宗,无以成圣贤佛真。心之至善至仁,至德配至道,生命即与大道合一。过去无量学者,现在无数学者,未来无限学者,苟不欲学此道则已矣,若欲学此道,当让生命与大道合真为一,是为实证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