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序摘言》浅释 陈亚椿
序 林子倡明三教,“会三氏于一身,通古今于一夏”,阐明以身心性命为要道,三纲五常为至德,士农工商为常业,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创立了三一教,亦名夏教,为普度人天,指明圣道。 林子主张三教归儒,儒归孔子,倡明道统中一,儒之执中一贯,道之守中得一,释之空中归一,教虽为三,道源一本。林子著《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十六卷,阐明大道,纠编破迷,阐奥发微,直指性命要旨,虽经万劫而不坏,行之万世之无弊,三尼之后,谁可及之!然大道妙旨至深至微,宏篇巨著字字珠玑,初学者难以尽窥其奥,往往望洋兴叹。 值此三一教重兴之际,陈亚椿先生研读《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二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废寝忘食,颇有心悟。而今陈先生年过古稀,悟道益明,述作尤勤,著《〈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浅释》一书,为初学者开一方便之门,实乃夏教一盛事耳。而《九序摘言》、《三教合一大旨》、《林子》等篇之译释尤为详备,旁征博引,附以心悟,为修炼九序心法者助一舟楫,余拜读后为之服膺。 此书问世,必将引领诸多后学者读懂《林子三教正宗统论》,领悟三教要旨。冀诸君进而反复研读经典原文,仁者见仁,修成正果,共证真心,方不负陈亚椿先生度世之婆心。
龙吟阁 卢国滨 号虚中散人 谨识 乙未年十二月初一日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 门人卢文辉校订
九序摘言 1、其一曰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 其一说艮背,以正念而止邪念以求心也。 2、易曰:“艮其背。”背字从北从肉,北方水也,而心属火,若能以南方之火,而养之于北方之水焉,《易》之所谓“洗心退藏于密”者是也。 《易经》经中说:‘艮其背’。背字从北从肉,北方属水,而南方之心属火,如果能把南方的心火,用澄清的诚意移养在北方之背的真水里,这就是《易经》经中所说的“洗心退藏于密的意义。 2、其曰以念而止念者,盖以内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也。 所说的以念止念的意思,是用内念的正,来止外念的邪。 3、然圣人贵无念,而内念虽正,是亦念也。 然而圣人以无念为贵,而内念虽正也是念。 4、岂程子所谓“内外两忘”邪?此盖以妄离妄,以幻灭幻,而古先圣人所相传受之心法也。 这难道是程子所说的‘内外两忘’吗?这是以妄离妄,以幻灭幻,就是古代圣人传下来的心法。 5、故必先忘其外,而后能忘其内者,学之序也。
其一曰艮背,林子说:“艮背之功,以念止念之心法也。是以内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初学之士,先须念‘三教先生’四个字。孔、老、释迦就是三教先生。孔子之时中,老子之清净,释迦之寂定,是皆吾心之本体。所以说无时无处而不念三教先生者,而有似都是侍立在三教先生身边,而不敢一会儿违反道规法典的,所以念三教先生、初从口念,而至于背之腔子里,久则念念只在于背,而念念只在于背,则心常在于背,念而心也,念起于心,而正念时刻在心,而心外复能有邪心吗?”
所以说艮在《易》经中称为《艮卦》,义之为山,艮之六爻 林子在复袁宗道致问“艮背”方法的信函中说:“若以用功言之,法当内视返听,如有一点炯炯灵光在肉团心内是也,所谓存无守有者是也”。一是在《九序摘言内景图》中说:“初受工夫教以‘一中’,指点位即是凿昆仑以为窍,以命念复神之法,就背点位,想一腔子里,将念头注入腔子里,勤而行之,以复受命之初,至于背点位,心之后,背之里也……,背之空处与心相对略下些,所谓虚无之窍,有关图解来看、艮背的具体部位似乎在脊椎骨由下向上数的第七、八节之间,清末三一教徒陈智达也指出“九序首艮背者乃存心以养神,为八序之基也。” 1、其二曰周天,效乾法坤以立极。 其二说周天,效乾法坤以立极。 2、心为太极,而乾旋坤转周乎其外者,所谓四时行焉,而吾身一小天地也。
其二曰周天,曰四时者,乃春夏秋冬生长收藏也,按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四万二千里其中也。吾心属火,一小天地也,自心至脐有八寸四分,……四寸二分之中立一极,想灵光如镜,一寸二分大,左旋右转如车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归极,再从极起旋转,依四时行之。 林子认为:通过《艮背》之法的修持,原放驰在外物的心之神反归原处(心地),分散的精、气、神逐惭聚集复归于脐之肾,这是进一步修持的基础,是先收放心,而艮于背以立基也。清末三一教教徒陈智达指出:周天工夫效乾法坤以立极,以自然为宗,以天地为体,本阴阳之顺,以神驭气,以气养神。 周天之法,是以‘人身乃是一小天地’的理论为基础的。林子说:“天以北辰为太极,作春、夏、秋、冬四时循环。人的首腹犹如乾坤,心居于心腹之中心,犹如天之北辰以为极,所以人体内的五行(肾水、肝木、心火、肺金、脾土)之气,能相运相生,也就应效乾法坤以心为太极,左旋右下作自然循环。”则百脉流通,水火既济、金木交并,性命混合矣。林子曰:“行周天而聚清气于吾身天地之内,以抱神也。散浊气于吾身天地之外,以炼形也。”行周天之法,亦从口念三教先生四个字,念久而至于心脐之间,以心脐上四指为则,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之中以立极 ,而以立极处存一金针立矣,而从金针以立极处悬一斗杓,下至脐下一寸去处,循左旋上升,转旋至心之后,右旋下降,转旋复至脐下,循环不息,上行背之北,下行脐之南,如日圭仰照相似,则水在上而火在下矣,故转则以意随之,不转则以意引之,行之纯熟,愈顺如妙,此所以混其气,而和其神也。 1、其三曰通关,支窍光达以炼形。 其三说通关,是支窍光达的炼形。 2、能知所以通关以炼形矣,而所谓七窍相通,窍窍光明,与夫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其不由此而入乎?
其三曰通关,行第二序周天之法时,人体内的五行之气只是围绕着心极作前后左右循环,还未能在全身循环,而要内气在全身循环,首先必须有充满的真气,才能冲破三关之尾闾、脊骨、泥丸之气脉,以宣畅一身筋脉,流通一身之滞气,滞气一散,而神则自虚而明矣,形则自清而爽矣,通关的主要目的是自明本心,以同圣人,圣人能使灵关无时不启,而神理无时不彰。 林子释灵关为“谷神”,又释谷神为“虚”,认为灵关没有固定部位,它无时而不在也,通关的作用在于由形而神而虚,能知所以通关以炼形矣,而所谓七窍相通,窍窍光明,自能透满于一身之内。身大窍九,小窍八万四千也,窍窍俱开,窍窍光明,自能透满于天地之内,至于天地之窍无数无尽,不可得而纪也,无数无尽,窍窍光明自能透出天地之外,而与太虚同体。 具体方法《九序摘言内景图》说:心属火,就极位想灵光即火,灵光圈九圈,直下至脐圈三圈,脐下分两边腿圈三圈,又去至膝下圈三圈,至脚底甲圈三圈,从直上至顶,直下胸前,至脐上,从脐中圈三圈,直分上两乳,至肩圈三圈,直下至两肘尖圈三圈,下至两掌心,圈三圈,直去中指末,反掌复直上至肩,圈三圈。随至两耳处,直上至顶门,直至喉,直下至极,圈九圈,即归极再行,若不行须归周天行之。即守住每行只行二十五遍。 林至敬说:“通关方法,指出身之关有三(故称三尸神),尾闾者下也,脊骨者中也,泥丸者上也,然非积气盛满,则不能冲透。其升也,起于子至午位,则阳极阴生则退矣,其降也,基于午至亥位,则阴极而阳复生矣,循环无端,升降弗停。” 1、其四安土敦仁,以结阴丹。 其四是安土敦仁,以结阴丹。 2、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天地之间适当四万二千里之中处也。 天的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距八万四千里,而天地的中间刚好为四万二千里的中处。 3、若人身一小天地也,而心脐相去亦有八寸四分,而天地之间适当四寸二分之中处也。 人的身是一个小天地,而心和肾相隔也是八寸四分,而四寸二分为天地的中处。是敦养性命最重要地方。(不论大人小孩中在脐上四指处) 4、其曰土者何也?东木,西金,南火,北水,而中央土也。 这个处名叫土,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东木、西金、南火、北水,而中央是土了。 5、苟能以吾心一点之仁而安于土中以敦养之,水火既济,乃结阴丹。 如果能把吾身心的一点仁安在土中来敦养,能水火既济,就结阴丹了。
安土敦仁,以结阴丹的具体方法,林子在复袁宗道的信函中说:“若以用功言之,法当内视返听,如有一点炯炯灵光在肉团心内,所谓存无守有者是也。”在《九序内景图》记载说:“心法水火既济,从极位处安一土瓮仔,黄色,瓮口开开,想心即是莲花,叶向一中,省一点灵光白白如露,如星的行,至灵光坠入瓮中。若不行须瓮口稍用一孩儿坐之温养,名曰水火既济。以结阴丹。孩儿者乃自己之神,入在神中之性,本来物封瓮口,其形搃如莲花、花叶上有灵光如星,花花的如清之清,坠入瓮中,即安土敦仁定了。便把瓮口封之,每日时之亥子行止坐卧行之。 卢子说:“至于安土,则以其艮背、行庭,通关所得者安于真土之中,以敦养之,敦养此仁也。”林至敬说:“丹即仁也,神也,敦仁者,惟收拾此一点灵光如父母未生时一般,则丹结矣。”董史说:“敦养也者,养此生生不息之仁于吾身之真去处之真土之中,春意才动,都发出来,不然则失去敦仁之法矣。”近代门人陈智达也指出,将此一点虚明之神,安于中宫,以敦养之,水火既济,乃结阴丹。”即林子所谓坎离交以胎阴也。
1、其五曰採取天地,以收药物。 其五说,采取天地,以收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