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九序心法
《九序摘言》浅释
【发布日期:2020-08-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九序摘言》浅释

陈亚椿

 

林子倡明三教,“会三氏于一身,通古今于一夏”,阐明以身心性命为要道,三纲五常为至德,士农工商为常业,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创立了三一教,亦名夏教,为普度人天,指明圣道。

林子主张三教归儒,儒归孔子,倡明道统中一,儒之执中一贯,道之守中得一,释之空中归一,教虽为三,道源一本。林子著《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十六卷,阐明大道,纠编破迷,阐奥发微,直指性命要旨,虽经万劫而不坏,行之万世之无弊,三尼之后,谁可及之!然大道妙旨至深至微,宏篇巨著字字珠玑,初学者难以尽窥其奥,往往望洋兴叹。

值此三一教重兴之际,陈亚椿先生研读《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二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废寝忘食,颇有心悟。而今陈先生年过古稀,悟道益明,述作尤勤,著《〈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浅释》一书,为初学者开一方便之门,实乃夏教一盛事耳。而《九序摘言》、《三教合一大旨》、《林子》等篇之译释尤为详备,旁征博引,附以心悟,为修炼九序心法者助一舟楫,余拜读后为之服膺。

此书问世,必将引领诸多后学者读懂《林子三教正宗统论》,领悟三教要旨。冀诸君进而反复研读经典原文,仁者见仁,修成正果,共证真心,方不负陈亚椿先生度世之婆心。

 

龙吟阁  卢国滨  号虚中散人 谨识

乙未年十二月初一日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

门人卢文辉校订

 

九序摘言

1、其一曰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

其一说艮背,以正念而止邪念以求心也。

2、易曰:“艮其背。”背字从北从肉,北方水也,而心属火,若能以南方之火,而养之于北方之水焉,《易》之所谓“洗心退藏于密”者是也。

《易经》经中说:‘艮其背’。背字从北从肉,北方属水,而南方之心属火,如果能把南方的心火,用澄清的诚意移养在北方之背的真水里,这就是《易经》经中所说的“洗心退藏于密的意义。

2、其曰以念而止念者,盖以内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也。

所说的以念止念的意思,是用内念的正,来止外念的邪。

3、然圣人贵无念,而内念虽正,是亦念也。

然而圣人以无念为贵,而内念虽正也是念。

4、岂程子所谓“内外两忘”邪?此盖以妄离妄,以幻灭幻,而古先圣人所相传受之心法也。

这难道是程子所说的‘内外两忘’吗?这是以妄离妄,以幻灭幻,就是古代圣人传下来的心法。

5、故必先忘其外,而后能忘其内者,学之序也。

所以一定要先忘了外,而后才能忘了内,这是学习的次序。

其一曰艮背,林子说:“艮背之功,以念止念之心法也。是以内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初学之士,先须念‘三教先生’四个字。孔、老、释迦就是三教先生。孔子之时中,老子之清净,释迦之寂定,是皆吾心之本体。所以说无时无处而不念三教先生者,而有似都是侍立在三教先生身边,而不敢一会儿违反道规法典的,所以念三教先生、初从口念,而至于背之腔子里,久则念念只在于背,而念念只在于背,则心常在于背,念而心也,念起于心,而正念时刻在心,而心外复能有邪心吗?”

所以说艮在《易》经中称为《艮卦》,义之为山,艮之六爻是艮上艮下,二山重叠为静止之义。而背从北从肉,是人的五脏六腑的靠山,也是静止之义也,如此则表示心能安静,而如“艮背”一样,静止在两山之深渊之中而清心养神,这就说明背居北方为“坎”是壬子癸之水,属阴。心属南方为离,而为丙午丁之火属阳,所以静坐时,以诚意之正念以止妄心之邪念,收有火性暴气之妄心,用意念固藏在北方艮背的真水之中,以调和澄清,而退藏于密之义也。正是积善敦仁以养神气。所谓百日禁忌而筑基,就是炼精化气的开始,是存心以求仁也。

林子在复袁宗道致问“艮背”方法的信函中说:“若以用功言之,法当内视返听,如有一点炯炯灵光在肉团心内是也,所谓存无守有者是也”。一是在《九序摘言内景图》中说:“初受工夫教以‘一中’,指点位即是凿昆仑以为窍,以命念复神之法,就背点位,想一腔子里,将念头注入腔子里,勤而行之,以复受命之初,至于背点位,心之后,背之里也……,背之空处与心相对略下些,所谓虚无之窍,有关图解来看、艮背的具体部位似乎在脊椎骨由下向上数的第七、八节之间,清末三一教徒陈智达也指出“九序首艮背者乃存心以养神,为八序之基也。”

1、其二曰周天,效乾法坤以立极。

其二说周天,效乾法坤以立极。

2、心为太极,而乾旋坤转周乎其外者,所谓四时行焉,而吾身一小天地也。

心为太极,而乾旋坤转周行太极之外者,这就是四时行了,而吾身是一个小天地。(周天:是卯酉周天,四时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其二曰周天,曰四时者,乃春夏秋冬生长收藏也,按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四万二千里其中也。吾心属火,一小天地也,自心至脐有八寸四分,……四寸二分之中立一极,想灵光如镜,一寸二分大,左旋右转如车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归极,再从极起旋转,依四时行之。

林子认为:通过《艮背》之法的修持,原放驰在外物的心之神反归原处(心地),分散的精、气、神逐惭聚集复归于脐之肾,这是进一步修持的基础,是先收放心,而艮于背以立基也。清末三一教教徒陈智达指出:周天工夫效乾法坤以立极,以自然为宗,以天地为体,本阴阳之顺,以神驭气,以气养神。

周天之法,是以‘人身乃是一小天地’的理论为基础的。林子说:“天以北辰为太极,作春、夏、秋、冬四时循环。人的首腹犹如乾坤,心居于心腹之中心,犹如天之北辰以为极,所以人体内的五行(肾水、肝木、心火、肺金、脾土)之气,能相运相生,也就应效乾法坤以心为太极,左旋右下作自然循环。”则百脉流通,水火既济、金木交并,性命混合矣。林子曰:“行周天而聚清气于吾身天地之内,以抱神也。散浊气于吾身天地之外,以炼形也。”行周天之法,亦从口念三教先生四个字,念久而至于心脐之间,以心脐上四指为则,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之中以立极 ,而以立极处存一金针立矣,而从金针以立极处悬一斗杓,下至脐下一寸去处,循左旋上升,转旋至心之后,右旋下降,转旋复至脐下,循环不息,上行背之北,下行脐之南,如日圭仰照相似,则水在上而火在下矣,故转则以意随之,不转则以意引之,行之纯熟,愈顺如妙,此所以混其气,而和其神也。

1、其三曰通关,支窍光达以炼形。

其三说通关,是支窍光达的炼形。

2、能知所以通关以炼形矣,而所谓七窍相通,窍窍光明,与夫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其不由此而入乎?

能够知道用通关来炼形的内容,所说的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就是由这序进入的。

其三曰通关,行第二序周天之法时,人体内的五行之气只是围绕着心极作前后左右循环,还未能在全身循环,而要内气在全身循环,首先必须有充满的真气,才能冲破三关之尾闾、脊骨、泥丸之气脉,以宣畅一身筋脉,流通一身之滞气,滞气一散,而神则自虚而明矣,形则自清而爽矣,通关的主要目的是自明本心,以同圣人,圣人能使灵关无时不启,而神理无时不彰。

林子释灵关为“谷神”,又释谷神为“虚”,认为灵关没有固定部位,它无时而不在也,通关的作用在于由形而神而虚,能知所以通关以炼形矣,而所谓七窍相通,窍窍光明,自能透满于一身之内。身大窍九,小窍八万四千也,窍窍俱开,窍窍光明,自能透满于天地之内,至于天地之窍无数无尽,不可得而纪也,无数无尽,窍窍光明自能透出天地之外,而与太虚同体。

具体方法《九序摘言内景图》说:心属火,就极位想灵光即火,灵光圈九圈,直下至脐圈三圈,脐下分两边腿圈三圈,又去至膝下圈三圈,至脚底甲圈三圈,从直上至顶,直下胸前,至脐上,从脐中圈三圈,直分上两乳,至肩圈三圈,直下至两肘尖圈三圈,下至两掌心,圈三圈,直去中指末,反掌复直上至肩,圈三圈。随至两耳处,直上至顶门,直至喉,直下至极,圈九圈,即归极再行,若不行须归周天行之。即守住每行只行二十五遍。

林至敬说:“通关方法,指出身之关有三(故称三尸神),尾闾者下也,脊骨者中也,泥丸者上也,然非积气盛满,则不能冲透。其升也,起于子至午位,则阳极阴生则退矣,其降也,基于午至亥位,则阴极而阳复生矣,循环无端,升降弗停。”

1、其四安土敦仁,以结阴丹。

其四是安土敦仁,以结阴丹。

2、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天地之间适当四万二千里之中处也。

天的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距八万四千里,而天地的中间刚好为四万二千里的中处。

3、若人身一小天地也,而心脐相去亦有八寸四分,而天地之间适当四寸二分之中处也。

人的身是一个小天地,而心和肾相隔也是八寸四分,而四寸二分为天地的中处。是敦养性命最重要地方。(不论大人小孩中在脐上四指处)

4、其曰土者何也?东木,西金,南火,北水,而中央土也。

这个处名叫土,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东木、西金、南火、北水,而中央是土了。

5、苟能以吾心一点之仁而安于土中以敦养之,水火既济,乃结阴丹。

如果能把吾身心的一点仁安在土中来敦养,能水火既济,就结阴丹了。

其四,安土敦仁,以结阴丹:安土敦仁的土是人体的中心,把经过前三序修持所恢复的‘一点之仁’安放在心肾的中间处,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这是卢子所说的“心精(血中之液为真阴)流坎,阴交肾也,肾华(是精中之气为真阳)而映离,阳交心也。心肾交姤,是谓坎离,”此是水火既济之真机也。所以说:仁是心,土是中,心存于土中而敦养之叫做安土敦仁。卢子又说:“安土者,安意也,诚意规中,凝结不散,是谓真土,阴阳相资,水火交炼,藏之玄玄,守之默默,又且积刻成时,积时成日,积日成月,积月成年,积年成纪,火侯足而大丹成。”

安土敦仁,以结阴丹的具体方法,林子在复袁宗道的信函中说:“若以用功言之,法当内视返听,如有一点炯炯灵光在肉团心内,所谓存无守有者是也。”在《九序内景图》记载说:“心法水火既济,从极位处安一土瓮仔,黄色,瓮口开开,想心即是莲花,叶向一中,省一点灵光白白如露,如星的行,至灵光坠入瓮中。若不行须瓮口稍用一孩儿坐之温养,名曰水火既济。以结阴丹。孩儿者乃自己之神,入在神中之性,本来物封瓮口,其形搃如莲花、花叶上有灵光如星,花花的如清之清,坠入瓮中,即安土敦仁定了。便把瓮口封之,每日时之亥子行止坐卧行之。

卢子说:“至于安土,则以其艮背、行庭,通关所得者安于真土之中,以敦养之,敦养此仁也。”林至敬说:“丹即仁也,神也,敦仁者,惟收拾此一点灵光如父母未生时一般,则丹结矣。”董史说:“敦养也者,养此生生不息之仁于吾身之真去处之真土之中,春意才动,都发出来,不然则失去敦仁之法矣。”近代门人陈智达也指出,将此一点虚明之神,安于中宫,以敦养之,水火既济,乃结阴丹。”即林子所谓坎离交以胎阴也。

 

1、其五曰採取天地,以收药物。

其五说,采取天地,以收药物。

  1. 亥子之间,天地一阳来复,而吾身之天地亦然;巳午之间,天地一阴来姤,而吾身之天地亦然。

    亥子之间,天地一阳来复,而吾身的天地也是这样的,巳午之间,天地一阴来姤,吾身的天地也是这样的。

    2、故亥子之间,虽以採取吾身之阳,亦以採取天地之阳;夫既採取天地之阳矣,则天地之阳有不悉归于我之身乎?

    所以亥子之间虽然用来采取吾身的阳,也是用来采取天地的阳,那么天地的阳能不都归在我的身吗?

    3、巳午之间,虽以採取吾身之阴,亦以採取天地之阴,夫既採取天地之阴矣,则天地之阴有不悉归于我之身乎?然天地远矣,敢问所以採取之方。

    巳午之间,虽然用来采取吾身的阴,也是用来采取天地的阴,既然是采取天地的阴,那么天地的阴能不都归在我的身吗?然而天地离我们很远,我请问要用什么方法来采取呢?

    4、林子曰:“天地非远也,而阴阳之气常与吾身相为流通;吾身非近也,而阴阳之气常与天地相为联属。

    林子说:“天地离我们不是远,天地的阴阳之气常和吾身相为流通,吾身也并不是近,吾身的阴阳之气常与天地相为联属。

    5、故天地虽甚广大,然亦不过取之吾身而有余矣。”

    所以,天地虽然很广大,然而也不过只用吾身来比喻就有馀了。

    其五:採取天地,已收药物。采天地之元气,这元气就是能生天地万物的祖炁,恍惚之阴阳二气,固然是人先天之本来有的,何须去采,就是因人从先天落入后天之后,渐渐丧失了先天的赤子之真心,散失元气,昏暗了元神。所以要采大药,首先修炼自己明心见性,才有‘般若’之大智慧向天地采回自己的炼功大药之至宝先天之祖炁(元气)。故董真人说:“欲采先天之大药,先须炼已待时,才能得首经之至宝。”而上阳子卓真人说:“初采药时,须天人相合”。这所谓天人相合是天的无心之真心与人的无心之真心相合,如此神妙之玄机,契悟修真之士,以至诚之心意,积善敦仁之玄德。所以说心之能虚,道斯来居。由此而知,当用真心呼吸,息息归根,夺取天地之造化,乘天人合一之真机。天地的吐纳呼吸与人的吐纳呼吸是一致的,而人的阴阳之气常与天地的阴阳之气相为联属,所以在亥子之间能采的吾身一阳来复的真阳之气又能采的天地的一阳来复的真阳之气;在巳午间能采的吾身一阴来姤之真阴之气,又能采的天地一阴来姤之真阴之气,同吾身的阴阳二气相合而交媾,才能复聚先天之元气,一点灵光之元神(阳丹也),所以卢子说:“复采天地之气以敦养之,而吾身一点之仁内外合矣。”

    所以林子在答复袁宗道的询问时说:“行四序之后;”片时之间,果有一点灵光即移之于天地之间,非内非外,而两肾之间真水自然上升,与之交媾,既交媾矣,而视而听,当在于天地之间。”

    郑而清说:“採取之法,不过用我之意,就以心宫想一水珠,莹白清洁,凝之少顷,采而下降至于脐部,即想变一火珠,红光朗耀,凝之少顷,取之上复升至心宫,至心又想变一水珠,莹白清洁,凝之少顷。又采而复降于脐部,至脐又想变一火珠,红光朗耀,凝之少倾,又取而复升于心宫,如此依前,采而降,取而升,至第八转,降时不降于脐,只降于心脐相去之中,共成九转以为一遍,每行只许三遍,以为一次。又:绵绵若存之中宫也,使真水、真火混融,以为金丹之药物也。但此工夫只宜共行四次,多则动火而热,然丹属火,不能不热,至热即移至脐下一寸三分去处,稍停片时,即向脐后直由夹脊上升,出泥丸之外虚处注之,其热必退。

    1、其六凝神气穴,以媾阳丹。

    其六说:凝神至于气穴,以媾炼阳丹。

    2、两肾之间名为气穴,窍中之窍,玄之又玄。

    两肾的中间名为气穴,此乃窍中之窍,玄之又玄。

    3、老子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老子说:“玄牝的门,说是天地的根。”

    4、若能以心脐之间之所凝结者,而下藏之气穴焉,送归土釜,以牢封固,盖以俟夫真阳之丹自外而来也。

    如果能用心和肾之间所凝结的仁之元气,元神,下藏在气穴之中,送归土釜,牢牢地封固,用来等待真阳的丹自外而来。

    5、然神即丹也,移丹于土釜,即凝神于气穴也。

    然而神就是丹,移丹在土釜中,就是凝神在气穴中了。

    其六,修真之士,欲炼大丹,借肾为发生之地,故两肾之间谓之气穴,窍中之窍,玄之又玄,是结丹生人的根本,生神之真去处,神室之真土。土釜之黄中通理。故“坎”之戊土,肾中精气充满,气魄之其意,真阳    之精气,上映于“离”;而“离”中之 己土,心中之血液充沛,魂之其意之真阴   下流于“坎”。此“坎 “离”互根投合之缘,能复还先天之泰,正位居体,而凝神命,藏之气穴,送归土釜,以牢封固,林子说:“修命惟在气穴图之“。所以说炼气化神,神凝气穴以敦养,复还本来受气之初,无气而能生气之气,元气也。以致性命归一,而是神气合一之真机,夺天地造化之功,重立性命,再造乾坤,既然已得紫金之阴丹,而更要内养真心,外修玄德,内外交炼,直至如天之仁,恬静无为,息息归根,念念气穴,行、住、坐、卧,直炼至神抱住气,心系住息,神气恋恋而不相离,心澄神清,与天地合其德,与虚空合其体,一气相为流通而道法自然,然而才能得到从太虚中来的阳丹,元阳之元神。林子所说的“天人合一以胎阳”。炼神而还虚,所以卢子说:“复凝神气穴之中,以敦养之,而吾心一点之仁,阴与阳姤矣。”

    凝神气穴,以媾阳丹的方法

    林子给袁宗道的信函中说:“然丹属火也,不能不热,至熟时即移之脐下一寸三分,稍停片时,即向脐后上升夹脊双关,至泥丸下至鼻口,直至脐下一寸三分去处,此正所谓玄牝之门,玄之又玄也。当有当无,时时刻刻,稍稍照顾,所谓观自在菩萨是也。始于有象,终于无形。始于有作,终于无为。”

    林至敬说:“所谓凝神气穴,犹天气降地,神气混合,犹地道承天,天地依此生物,人身以此结丹。所谓凝聚者,只是收视敛听,澄心息虑,神与气交耳。既凝于天地之间,又移于脐下一寸三分,不过是还本还元,复归于生身受气之初耳……。身心合一,神气混融,性清成片,谓之丹成。”

    《九序摘言内景图》则说:“就气海位,想一白灵光包红灵光如卵大,时时注神守之,以媾阳丹。)

    1、其七曰脱离生死,以身天地。

    其七说脱离生死,以身天地。

    2、夫天地则甚广大矣!而曰身天地者,岂不以天地之广大,而以为我之身乎?盖我之气,天地之气也。

    天地是极为广大的!而说要用我们的身体来和天地同体,这难道不是说用天地的广大,来作为我的身吗?我的气就是天地的气。

    3、故我能先气我之气,然后能气天地之气以为我之气也。

    所以我能先用我的气来作气,然而才能用天地的气来作我的气。

    4、既能气天地之气以为我之气,则能以我之气而融通于天地之气,而与天地之气为同流矣。

    既然能用天地的气来作我的气,就能用我的气和天地的气相为融通,就和天地的气合为一气共同流通的。

    5、如此,则天地广大之中自然有所凝结,而与我之丹相为配合,然后方可名之曰阳丹也。

    这样,那么在天地广大的当中,自然有所凝结,而和我的丹相为配合,然后才可以叫做阳丹。

    其七,自凝神气穴之后,继之澄心敦仁,直至如天之仁,精满、气浩、神清之真心,能与天地同用,故林子说:“天之无心能通乎九地之下,地之无心能通乎九天之上,而人之无心的真心能通乎天地。”又说:“我先天地用,我用天地先。我超天地外,我在天地前。太虚是我体,天地皆吾用。太虚天地我,无共无不共。太虚天地我,浑沦一大道。何处非我身?生可死亦可。未发之谓中,无复得而论。”由此而知,先者虚空之大道也,身者是非身大身金刚不坏之金身,所以能说天地之气我之气也。我之气天地之气也,而我之气能为天地之气,就是天地人一气同春,天地之元神为我之元神,我之元神为天地之元神,那就是说天、地、人一神共灵,至於乾乾不息之清虚,而先天之虚窍之机灵,窍是以虚为开,契悟真机之天真,而仁之真心能包罗天地万物,而非身大身金刚不坏之金身,自然而然即是脱离生死,以身天地,所谓炼丹者、炼神也。卢子说:“火者神也,侯者息也,古人有话说:‘漫守药炉看火侯,而安神息任天然’。余于是而知,神息者火候也,故我能以吾身之炉鼎之火,侯吾身之紫金(阴丹)能以吾身紫金之火侯吾身之黑铁(阳丹)。”这阳丹是仁之一点灵光炯炯不昧之元神。所以卢子说:“进而上去,则形骸不能囿,而吾身之仁与天地同用,而身天地矣。”

    林子指出:“自一序艮背止念,以及六序凝神媾阳,此教之所以入门也。要更进一步,由有为而无为。要使性命脱离生死,就必须使我之心脱离形骸而为天地之心,而以身天地。天地与人虽有大小差别,但本质都是‘气’,只要做到吾身之气与天地之气融为一体,则天地广大之中,自然有所凝结,而与我之丹相为配合,然而方可名之曰阳丹。”而元神、元气自是天地之心,与天地共存,自然脱离生死,以身天地。其方法:《九序摘言内景图》说:“就气海位想一白珠,一红珠,从腰出直上至顶门入,直下至气海,一行八九次,注神守之。”

    1、其八曰超出天地,以身太虚。

    其八说:超出天地,以身太虚。

    2、夫太虚则至空洞矣!而曰身太虚者,岂不以太虚之空洞,而以为我之身乎?盖我之虚,太虚之虚也。

    太虚是极为空洞的!而说要用太虚来作吾身,岂不是讲用太虚的空洞来作我的身吗?我的虚就是太虚的虚了。

    3、故我能先虚我之虚,而后能虚太虚之虚以为我之虚也。

    所以说我先把我的虚虚了,而后才能把太虚的虚也虚了,用来作我的虚。

    4、既虚太虚之虚以为我之虚,则能以我之虚混合于太虚之虚,而与太虚之虚为同体矣。

    既然能够把太虚的虚用来作我的虚,那么就能用我的虚混合在太虚的虚,而和太虚的虚同体了。

    5、如此,则太虚空洞之中,自然有所凝结而与我之丹相为配合,然后方可名之曰舍利光也。

    这样在太虚空洞的当中,自然所凝结而为我的丹相为配合,然后才可以名叫舍利光。

    其八:所谓超出天地,以身太虚,是顺乎自然地澄心息虑,养气清神,直至无声无臭之真心无限光大,而天地不能囿也,自然超出天地,以身太虚,所谓以身太虚之身,乃是非身大身金刚不坏之金身,才是吾身之真性命,所以卢子说:“神原于性,气原于命,余于是而知性者,神之始也,命者气之始也。未始性而能性我之性者,性之始也,未始命而能命我之命者,命之始也。然而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吾身之神气合,而后吾身之性命见矣;性不离命,命不离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后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见矣。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乃我之真性命也。我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命,虚空之真性命也。”这所谓虚空、天、地、人同其性命也,就是非身大身金刚不坏之金身,正是太虚之本体,宇宙真息‘元阳’,仁之元神之舍利光,圣人无心之真心。修真之士就是要修复这元神真心之阳丹,卢子又说:“心之虚空能通于身之虚空,身之虚空能通于天地之虚空,天地之虚空能通于虚空之虚空。这难道不是说:‘窍以虚而开,虚以窍而达,虚空相通共成一片者吗?”这正是林子所说的“心而能虚,道斯来居” 那自然在白璧无瑕之中而有我之阳丹之元神,舍利光而与太虚同体,故卢子又说:“又进而上之,则天地不能囿,而吾心之仁与太虚同体,而身太虚矣。”

    林子认为:“太虚与我天地之心,虽有大小之别,但本质上都是至为空洞的,只要使我之虚与太虚之虚融为一体,则太虚空洞之中,自然有所凝结,而与我之丹相为配合,然后可名曰舍利光。”

    是指经过八序的功法修持后所达到的地步,“定而能慧,寂而能感,安而能虑,虑而能觉,诚而能明”的精神境界,使我天地之心,超出天地而为太虚之心,即为太虚同体,以身太虚。

    “超出天地以身太虚”的具体方法。在《九序摘言内景图》说:“就气海想一黑珠(黑铁)又想红白两珠,从后面(门)出灌顶门直下来八九次,注神守之”。陈智达指出:此序行功,与前大异,翻炉倒鼎,去矿留金,最宜塞兑垂帘,须用回光返照,俾元神升入太虚,而太虚自合乎元神,神虚相感,乃结灵珠。”  

    1、其九曰虚空粉碎,以证极则。

    其九说:虚空粉粹,以证极则。

    2、此其至矣,不可以复加矣!何思何虑,无意无为,岂其有则也?而必曰“则”者何与?岂其有证也?

    这是到顶的功夫了,不能够比此更高了,何思何虑,无意无为,这难道还有则吗?而一定要讲“则“是为什么呢?难道还有证吗?

    3、而必曰“证”者,何与?“极”之一字,且不可得而言矣,而曰“则”曰“证”,特借其言,以发明之尔。

    而一定要说“证”是为什么呢?“极”的一字,就没有办法说,而说“则”说“证”只是借着这个字,来发明它的意义。

    4、故以天地之广大,以为身矣,而身其身者犹为未也。

    所以说用天地的广大来作自己的身,而身其身者,还未到顶功夫。

    5、以太虚之空洞以为身矣,而身天地者非其至也。

    用太虚的空洞来作自己的身,而身天地者,也不是到头的功夫。

    6、然必至于虚空而粉碎之,则是虚空又且忘之,而况于天地,况于身乎?

    一定要把太虚都粉碎,就是说连太虚都忘记了,而况且说,还有什么叫做天地,还有什么叫做身呢?

    7、至此地位,而求之三氏,盖亦鲜其人矣!

    到这个地步来求知三氏(孔子、老子、释迦),这也很少有这样的人了。

    其九:林子说:“何思何虑,无意无为”。在《易》经《系辞》中说:“天下的人有什么考虑呢?有什么作为呢?世间人所追求的是同一个大中至正的道,复回真心而已。林子又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是说无为的大道是元神、元气的体现,所以能‘变动不居,而周流六虚’林子又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也是道蕴于中,所以一感就能贯通天下之事。林子说:《论语》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同样是道蕴于中,才能一以贯之而不超出道的典范规矩。林子又说:“《中庸》说:‘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这也是仁之真心之所发,文王之玄德大显明了,纯洁无睱,永无止境的,这些都是圣神功化极则之工夫,达到了无声无臭道之最高境界,自然能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只要厚道谦恭,自然天下太平,所谓虚空粉碎,是元神之舍利光照亮了整个虚空,果是白璧无瑕之光灼灼,圆陀陀,无声无臭而已。卢子说:“能以吾身天地之火,侯吾身之虚空,能以吾身虚空之火,侯虚空之粉碎”。然而火也者,是真火,侯也者,是谓真息。真火无火是元神也,真息无息是元气也。我之元神与天地之元神,虚空之元神同其神也,我之元气,与天地之元气,虚空之元气同其气也,这就元神、元气,能觉得有虚空吗?自然而把虚空给忘了,既然虚空都忘了,自然而然就是虚空粉碎,所以卢子说:虚空粉碎不惟身太虚,而且忘太虚,方露全身,这全身就是非身大身金刚不坏之金身。  

    所以是不以天地之身为身,不以太虚之身为身,忘其为天地,忘其为太虚,且忘其为身,并其忘亦忘之,而忘无昏忘。”无相无为正是无上正等正觉,无声无臭,如如不动,不二法门也。而《九序摘言内景图》说:“澄心正坐,又手按心上,万缘俱息,想我身即是教主金身。气海守黑丹(黑铁)即阳丹也。想一白丹从背后升顶门,愈大,遍照大千。”是锁定心猿,骑维意马。”到此地位,非维一法不立,且无法可说:而说亦不得矣,虚之不知,不虚亦不知,自然虚空粉碎,露出全身(真),至此方为极则也。

    1、右九序摘言,以摘录诸拙集中要言,序而九之,盖欲以便人之观览者。

    以上的《九序摘言》是各拙集摘来的要言,分为九序,是要使人在观览上得到方便。

       九序摘言跋:此篇系夏心集录出,以当跋文。

    2、卢子曰:“孔门传授心法,以求仁也;林子九序心法亦以求仁也。”

    卢子说:“孔门传授心法是用来求仁的。林子《九序》的心法也是用来求仁的。”

    3、李生树南问“九序求仁”之旨。卢子曰:“始而艮背者,止念以求仁也;次而行庭者,立极以求仁也;

    李树南问“九序求仁”的意思。卢子说:“一、开始‘艮背’是用止念来求仁的;二、其次‘行庭’是用立极来求仁的。

    4、又次而通关者,炼形以求仁也;至于安土,则以其艮背行庭通关之所得者,安于真土之中,以敦养之,敦养此仁也。犹未也,复採取天地之气以敦养之,而吾心一点之仁,内与外合矣;

    三、再次通关是用炼形来求仁的,四、至于安土那是用‘艮背’‘行庭’通关所得到的仁,安在真土之中来敦养它,敦养这个仁的。这样还未到头,五、又再采取天地的气来敦养它,那么吾心一点的仁,就内外相合了;

    5、犹未也,复凝神气穴之中,以敦养之,而吾心一点之仁,阴与阳姤矣。

    六、这样还未到头,须再凝神在气穴之中来敦养它,那么吾身一点的仁,阴与阳是吾心的阴丹和外来的阳交媾了。

    6、由是进而上之,则形骸不能囿,而吾心之仁与天地同用,而身天地矣;

    七、由这再上进,那么形骸不能限制住我的仁了,而吾心的仁充满了天地,就和天地同用了,而身天地了;

    7、又进而上之,则天地不能囿,而吾心之仁与太虚同体,而身太虚矣;

    八、再上进,那么天地也不能限制住我的无限广大的仁了,那么吾心的仁充满了太虚,就和太虚同体了,而身太虚。

    8、又进而上之,则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虚空粉碎,方露全身,不惟身太虚,而且忘太虚。

    九、又再上进,就是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虚空粉碎,才露全身,不但身(非身大身金刚不坏之金身,是元神和元气体现)和虚空同体,而且忘记了什么是太虚。(那是元神和元气的体现,自然忘记了太虚,而是无声元臭,无意无为达到了虚空粉碎。

    9、其殆仁而未始仁,未始仁而复仁之,生生化化,无穷无尽,盖有不可得而拟议,不可得而测识者矣。”

    那是由仁返到未始仁,未始仁再到仁,生生化化,无穷无尽,是不可能拟议和测识的。

    10、树南生起而言曰:“九序心法,林夫子作之,卢夫子又发明之,树南虽不敏,敢不蚤夜佩服,循序渐进,以求所谓仁,所谓未始仁,未始仁而复仁之,庶几不负吾夫子之至教而后已也。”

    树南听了站起来讲:“《九序》心法是林夫子作的,卢子把它的内容秘旨发明出了,树南虽然不聪明,岂敢不日夜练习,循序渐进来求仁,未始仁,由未始再到仁,这才不辜负我老师的至教至此地步,才可以了。”

     

    门人陈衷瑜谨录,命梓   万历庚申孟秋榖旦

     

    编者按:九序心法自古师师相传,以心传心,心法皆应在明师的指点下进行,文字材料仅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