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术论坛
试论夏午三一教与“中国宗教”的契合
【发布日期:2021-11-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试论夏午三一教与“中国宗教”的契合

内容摘要:本文把夏午三一教与“中国宗教”联系在一起,缘起是何光沪教授《中国宗教改革论纲》所提出的特指是中国化的佛教、道教、儒教的“中国宗教”一词,及本人长期在业余研究夏午三一教(即儒道释三教归一夏),个人认为两者有异曲同工的契合关系。本文之所以论夏午三一教与 “中国宗教”的契合关系也是期待从夏午三一教中发掘出合理利世的精神因素,充实“中国宗教”的真宗教精神,让“中国宗教”能更进一步地综合人类文化与人类宗教,与世界各大宗教相互融通,促进世界和平。

关键词:“中国宗教”  三教合一   三一教   契合

 

导言

在本文中的“中国宗教”是引自何光沪教授《中国宗教改革论纲》所提出的一个专有名词,不是一个泛概念,泛指中国的所有宗教,“中国宗教”特指的是中国化的佛教、道教、儒教,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内涵,而产生于福建莆田市有近五百年历史的三一教正是倡导并实践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宗教。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考虑,在此,本文对三一教与“中国宗教”的契合关系作尝试性的探讨。

一、“中国宗教”的提出

《中国宗教改革论纲》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何光沪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宗教学原理研究室主任)在1994年所写的一篇论文,在我国学术界宗教界产生深远影响。时至现在,人们犹难于忘记何教授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谈起“宗教与社会文化和普世价值”这一话题时,何教授还接受了《中国民族报》记者的专题采访,访谈中记者开门见山地提起《中国宗教改革论纲》,问及其文所提到的当下中国社会文化面临两大任务,一是针对无序化,要努力使之有序化,特别是要张扬价值理性;二是针对过度世俗化,要努力召回被逐的精神。我们社会的种种价值混乱、道德滑坡、过度世俗化,是否与宗教感的缺失有关系?[1]”

《中国宗教改革论纲》在导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什么是“中国宗教”:“本文所谓‘中国宗教’,即一般所谓‘儒释道’、用英文说,即Chinese Religions而非Religions in China。[2]”“‘释’指一般认为已中国化了的佛教;‘道’指一般认为是中国自产的道教;‘儒’指一般与前二者并称的儒教,它当然也是中国自产的。就是说,这三者被公认为其有中国属性。[3]”

何教授认为“中国宗教若不进行改革以发扬其真精神,是没有前途的。中国社会文化若不进行改革以吸纳真宗教精神,也是没有前途的。[4]”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感人至深。他在其文中认为“中国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就内部而言,中国宗教改革的必要性,乃出于其自身复兴和整顿的需要,而复兴和整顿的需要,乃出于衰落和混乱的事实。就外部而言,中国宗教改革的必要性,乃出于社会文化精神化和有序化的需要,而精神化和有序化的需要,乃出于世俗化和无序化的事实。[5]”就此他从现代历史与中国文化现实角度分三方面来论述:(一)中国宗教的衰落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世俗化,(二)中国宗教的混乱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无序化,(三)中国社会文化的改革,需要中国宗教的改革。之后何教授还论述了中国宗教改革的可能性与方向,并认为中国宗教改革的目标是“不是形式之消除,而是精神之高扬”。“中国宗教的精神,即‘敬天’、‘修行’和‘贵生’,必将通过破除在思想观念上对于‘祭祖拜物’、‘遁世出家’、‘迷信方术’之类形式、象征体系和非终极者的形式主义执守,通过致力于组织制度上的民间化、学术化和入世化,从而得以高扬。通过这种改革与开放,中国宗教一定能够与世界各大宗教相会相通、和谐协作,因为它的上述精神,是同一切真宗教精神在本质上一致的。[6]”

在论述中国宗教改革的可能与方向时何教授提到了三教合一,“就三教自身而言,宋明以来尚未完成的三教合一进程,近代以来已经完成的某些改革行动,更可以成为新的改革之基础和动力。[7]”“中国宗教合一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至今虽未完全合一,但三教在思想观念和组织制度甚至崇拜的神祇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相互渗透。因此之故,以下所说的改革方向,虽可分出三教之区别或侧重,但也可视为作为集合体的中国宗教(趋向合一之教)的改革方向。[8]”正基于此三教合一的看法上,本文冒昧地把三一教与“中国宗教”一词联系起来。三一教作为一个地方性宗教,虽有一部分学者从事研究,但尚不属显学之列,除从事专题宗教研究的学者外,还不为大多数学者所知。把三一教与“中国宗教”联系起来,不是出于三一教这一民间宗教的狭隘宗教门派私念,而是象何教授及诸多大学者一样关注宗教的普世价值以及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而考虑的。

二、中国三教合一的历史回顾

儒、道、佛创立者孔子、老子、释迦并生于中国周朝(暂不作西周东周之分)时期,释迦虽出生在现在的尼泊尔国,史上没有记载释迦与孔子、老子之关系,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倒是史上有载:孔子向老子问道之事,但三位圣人同出于一时,代表人类最高智慧,不能不说是让后世人高山仰止的道德与智慧的化身。两汉时儒成独尊、道教形成、佛教传入,尽管这个时期没有“三教”概念与说法,三教还是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从宋元时有人提出“三教合一”后,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开始走向内在道义的融和,到明朝,朝野一齐认同“三教合一”,在民间广泛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下,真正具备三教合一性质“三一教”的创立就应运而生了,这也可以说是历史潮流发展“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这个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元是一个阶段,明清是一个阶段。

(一)魏晋南北朝的三教

两汉时三教在社会上的客观存在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三教概念出现的基础。三教作为一种社会客观存在,反映在社会意识作为一个概念是要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的。东汉末年牟子作《理惑论》,论儒佛思想之一致,三教概念初步萌芽,但三教概念的出现和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率先由佛教表现出来的,三国之前人们的论著中是没有“三教”一词的。佛教《弘明集》《广弘明集》提及儒、道、释三家;道安以《老子》语解《般若经》;这可以说是三教一致的最初意见。以后梁武之世,三教一词出现在文献上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在这个时期持“三教调和”的说法与“三教同源”的意见的人大量出现,有孙绰(著《喻道论》)、宗炳、慧远、张融、顾欢、道士陶弘景、寇谦之、萧衍、沙门昙度等,帝王梁武帝虽崇佛,在《述三教诗》中也言不离三教。

(二)隋唐两宋元时的三教

陈寅恪先生谓:“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见旧唐书肆柒经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9]”。 “中唐以后,天子生日举行有关三教的传统性活动──三教讨论[10]”,致使“中唐产生了三教一致的思想[11]”。三教辩论大会,虽然表面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区别与矛盾,但客观上却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并反映了社会政治对整合三家的需要。从唐代起开始风行中国佛教界的禅宗“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结合的派别[12]”。冻国栋先生也通过对《唐崔暟墓志》等史料的考释,认为:“儒、释、道兼习乃是隋唐时代士人及其家族的普遍趋向[13]”。唐时三教之称也在史书上频繁出现,达到了高峰。当时的代表人物有神清、宗密、延寿、李翱、刘禹锡、梁肃、白居易、柳宗元、杜光庭、谭峭等。

宋元时的三教倡导者有:儒家方面有宋代的张商英、李纲、苏轼、文彦博,元代的耶律楚材;佛教方面有宋代的名僧智园、契嵩等,道教方面全真道南宗张伯端与全真道北宗王重阳都主张用心身性命之学融合三教,元代的刘谧也极力倡导三教合一论。

(三)明清时的三教

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斯世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14]”,这为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到明嘉靖年间陆世仪指出:“隆万时,天下几无日不讲学,无人不讲学,三教合一之说倡言无忌,而学脉之瞀乱,于斯为极。[15]”当时名僧袾宏、智旭、真可、愿证、德深,道士袁黄,一代名流焦竑、王世懋、管志道、胡直、袁宏道、袁中道等僧道士大夫无不论三教合一。在民间,三教共同崇拜的神祗日益流行,其中最盛的是关帝信仰,约成书于明中期的《三界伏魔关圣帝君忠孝忠义真经》称关羽君临三界,“掌儒释道教之权,管天地人才之柄”。民间宗教如罗教、红阳教、黄天教、圆顿教、还源教、收元教、东大乘教、西大乘教等在教义上也主张儒道释三教合流,在民间影响较大。三教偶像同祀的组合,至今仍能在很多寺庙宫观中见到,如著名的有山西浑源悬空寺、宁夏中卫始建于永乐年间的高庙等。清朝对民间宗教有禁令,民间宗教受到抑制,清末民国时期民间宗教又得以发展,新兴宗教的教义主张也都不离三教合一的主张。

林兆恩创立三教合一的宗教“三一教”,虽只是明朝中后期如雨后春笋的民间宗教之一,但宗旨明确,把三教合为一教作为宗旨,而且有自己丰富的宗教改革思想,林兆恩据三教重要经典,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常清静经》、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反复辩论孔子、老子、释迦之道的“正”与“流”之别,不仅在宗教的外在形式上合三教为一,而且在思想内质上真正的融合了三教。当然“三一教”的创立有(如上段所说的)现实基础,也有其思想基础,全真道以“身心性命之学”来融合三教,王阳明借鉴了佛教的心性之学而形成的儒家新学--“心学”,这为“三一教”的创立提供了义理法同源、儒道释合一的坚实思想基础。林兆恩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论著(主要有《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夏午真经》等)中没有以矫世为异,而是为有序化社会建构提出建设性的构想,著述中反对出世遁世修行,反对三教中的种种迷信思想与行为,重视民生,并以自己实际行动帮助处于倭难中百姓,以自己的修行功夫为民众治病。三一教在民间流传近五百年,数回遭禁被毁而至今香火不绝,且愈来愈旺,足以说明民众对三一教的敬奉程度。莆仙有句俗话说:能当菩萨就能庇护一方百姓。三一教具有教化民众从善的社会功能确实不容否认。

三、夏午三一教的核心思想解读

三一教,亦名夏教,本文全称为夏午三一教。夏午二字的称名是因为:夏是一年大周天的中正之时,午是一天小周天的中正之时,三一教的创立之时按三一教中经典所述是“午将过中”之时,并引邵康节的“天地大寤在于夏”,夏午二字代表正法大明于世间之时,故夏午二字在三一教中有其特定的涵义。

三一教的创立者为明代福建莆田人、哲学家林兆恩(1517—1598年),他倡教授徒始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大约至十七世纪中叶,“三一教”始逐渐发展完备。三一教最初流行于莆仙方言区,即莆田、仙游两县境内以及惠安县北部、福清县南部地方,全盛时曾流行福建、江西、浙江、湖北、安徽、南京、北京、河南、陕西、山东等地,三一教最初门徒多为读书人,后扩展到工、农、商等社会各阶层。近代随着海外移民的足迹,流行于东南亚及我国的台湾省,并辗转传入欧美。现在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三一教很感兴趣,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研究。三一教有自己的经典,要学习研究三一教的《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夏午真经》等经典一般要求学者具备儒、道、释三教重要经典的学习基础。学习三一教经典,就可以发现夏午三一教教义有利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世界和平。

(一)“道统中一”是夏午三一教的统持法门

 依《林子三教正宗统论》而采编的《夏午真经》有十二册三十六卷,其中最后一册三卷是《道统中一》,是三一教教义的总纲、心法的统持。在《道统中一》中阐明了三教的头脑学问、本源工夫即道统之传在于“中”“一”,儒曰“执中一贯”,道称“守中得一”,释言“空中归一”。认为儒曰“安汝止,钦厥止,艮其止,止其所,缉熙敬止,在止至善,黄中通理,……退藏于密,何思何虑之天,不识不知之地。[16”道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觑不破之机。[17”释曰“不二法门甚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总持门彼岸,净土真境心地极乐国,如来藏,……三摩地,华藏海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蜜地。[18”要而言之,三教经典中名目繁多的概念,难以悉举,都不离“中”“一”。

“中”“一”是不依三教外在形式而独存的大道心传,与尧舜古圣君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传 (十六字载《尚书--大禹谟》)一脉相承。“儒而圣道而玄释而禅妙用总持都归一贯,上而天中而人下而地化机参两岂外中庸。[19]”这个“中”“一”之道是唐虞三代以前就存有了,未始有儒未始有道未始有释未始天未始地未始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个“中”“一”不单是义理上说教,更是心法真谛所在。

(二)“纲常至德”“性命要道”“四民常业”缺一不可。

“纲常至德”就是指三纲五常(三纲:夫妇、父子、君臣;五常:仁、智、义、礼、信),三纲是一个社会存在的最基本的伦理。五常是维系三纲伦理的必要条件。倡导“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正妇顺”,“纲”本身是网的意思,社会关系再复杂也离不开这“三纲”的基本人伦关系。三纲五常是人道内容,人道不存,天道就无从谈起。谈到三纲五常,三一教教义极力反对离家出世修行,所以针对僧尼道士道姑离家出世而指出“归儒宗孔”,主张居家修行,人道尽天道近。

“性命要道”是性命修行的功夫,三一教门有“纲常为先,性命为重”的说法,性命是三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常人以自己的生命(身体的存在)为性命,而三教修行真学中的性命指是心的生命,即心的生命不生不灭或大生大灭(永生与寂灭)。真修行在于自心性上用功夫,反对儒道释三教中外心性求长生不死、求上天堂、求往生极乐的荒唐又荒谬的做法。能从心性上修行就是真修行,就是真出世间法。

“四民常业”就是士农工商这四种社会职业的基本分类。当今社会行业多,人们从事的职业也多,但总体上还是不离士农工商,社会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养民教民就是古人治国安民之道,养民需要物质为基础,需要农工商从事物质生产与贸易,教民需要士师从事政治与教育。在这一点上,三一教也极力反对僧尼道士做为社会的游民而接受信众供奉的行为。虽然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不会为那些为数不多的“出家人”物质生活所累,但如果任其扩展,自然会成为社会的隐患。社会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四民常业。

三一教指出的“纲常至德”“性命要道”“四民常业”缺一不可。正是对社会的合理有序发展的规范性主张,这也是治理社会之良策药方,也是古人所说的圣人医世之功。

(三)儒道释三教中“正”与“流”的分辨

夏午三一教对儒、道、释三教的思想改革是取其正斥其流,儒、道、释的创始人孔子、老子、释迦之正道自不待言,但作为儒、道、释三教的承传后人有正有邪,正的东西得不到弘扬,邪的东西就会张扬,不但危害于当世之人,也可能流毒于后世。夏午三一教对儒、道、释之正邪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取三教之正,见(上文所述的)“道统中一”与“纲常至德”“性命要道”“四民常业”。林兆恩先生立言立德立教于世,不是为了标榜于当时当世及后人后世,而为当时人后世人不为阴邪所迷惑而计。在三一教经典中所指的儒、道、释的邪有:

儒者不识自性孔子,不知心上工夫,有专主尊德性者,有专主道学问者,有专主先知者,有专主先行者,有专事考据以为博物者,有专事援引以为明经者,有自谓崇正之儒,而身不正者,有自谓辟邪之儒,而心自邪者,有藉此以为进身之阶者,有假此以为邀誉之媒者。如此者流难以悉举。要皆外心性以为儒,而非仲尼之所谓也。[20

道者不识自性老子,不知心上工夫,有所谓熊经鸟伸者,有所谓内视存想者,有面壁而志在降龙伏虎者,有轻举而思以驾凤骖离者,有吞精咽华以翕日月者,有步罡履斗以窥星辰者,有依卦爻之序,而朝屯暮蒙者,有售黄白之术,而烧茆弄火者,有希慕长生不死者,有驰志白日飞升者,如此者流,难以悉举。要皆外心性以为道,而非黄帝老子之所谓道也。[21

释者不识自性释迦,不知心上工夫,“有著相而执而不化者,有著空而流而不返者,有捨身以事佛者,有设斋以饭僧者,有不养不杀而慈悲者,有不坐不卧而立禅者,有呪水默诀以驱魔者,有枯坐诵经以覬多福者,有持戒定慧而望解脱者,有去贪嗔而思清净者,有生而愿超西域者,有死而愿登天堂者,如此者流,难以悉举,要皆外心性以为佛,而非释迦之所谓佛也。[22

夏午三一教明确了三教中的正邪,当代三教虽为政府公认的正教,但正教中的邪风邪气常不为人所察觉,毕竟很多常人都是肉眼凡胎,又信徒出于对各教教主的尊敬不敢怀疑邪师所言所为。而当今世界除五大教之外,还有甚多宗教,名目繁多的教门教派出现的流毒现象恐怕都不外乎(如上面所引述的)儒、道、释三教中所存在的流俗邪风,至于邪教就另当别论,自不待言。

(四)道传九序使三教合一之学落于实处

夏午三一教综合了儒、道、释三教而归为一夏,不只是在义理上的解说,中国三教合一的历史从义理上论三教合一(如上文第二部分所说)大有人在。近现代更有人提出“五教合一”“万教合一”等,这些都只是口头上文字上的功夫,非真实上心性上的功夫。三一教除了在义理上彻底打破儒、道、释三教门墙,主要是从心法上消除儒、道、释三教偏见,认为若是明心见性之人,自不会去分别儒、道、释三教。所以三一教传世之宝——“九序心法”才使三教合一之学落于实处,(如前所述)“中”“一”是心法真谛所在。

“九序心法”是道德修养的实践功夫,可接引小根下乘的下士、中根中乘的中士、大根上乘的上士。下乘为见闻乘,以见知闻知以为知;中乘为解悟乘,读经悟道而悟知;上乘为正法乘,明心见性而自知。“九序心法”分“立本”“入门”“极则”,林国平教授在《林兆恩与三一教》一书中把九序心法整理公布于世,有心学者可从中窥得一点端倪。“九序心法”要培养的是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下士养身可以却病健身,上士见性可以成仙作佛,所谓的成仙作佛就是成为道德高尚及圆满的人。

当今世界宗教界都在追求普世的“天理良心”,“天理良心”是所有真正利世的合法宗教殊途同归的精神归宿,弃“天理良心”于不顾的宗教定是邪教之属。然而“天理良心”在世俗中只是一个口语而已,人们不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因物欲熏心,人们甚至不屑说起“天理良心”一词。世人丢失了一件物品,自己知道;丢失了“天理良心”,却不以为然。修持“九序心法”,一点灵光出现,佛家称“明点”“明星”,道家称“金星”,有诗为证:“学道如钻火,逢烟切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这点灵光便是“天理良心”。人大多数是俱备“天理良心”,如孟子所言“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人本来有的东西,也是人自己易弄丢失的东西,“一点灵光,我自有之,我自弃之。[23]”所以,“天理良心”不是一种口语,在“九序心法”修持中是真实的东西。

四、“中国宗教”与三一教的契合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朝野上下出现一股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热。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传统文化热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二十世纪中“中国文化建设性不足,文化认同危机,心灵贫困24]”的事实是众所周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传统文化遭批判,一方面是源于对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的批评,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本身存在着僵化不合时宜的因素。还有上世纪80年代之前对传统文化批评的惯性一直延伸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评矫枉过正就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中华民族的归根意识是古来已有的情结,归根就是要回归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回归的理性让21世纪的中国人知道: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势在必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儒、道、释三教文化)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人类生存智慧:“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重重迷惘。[25]”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讲起一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将目光转向东方,转向中国。前不久,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送给我几本书,书名是《儒学与生态文明》、《道教与生态文明》、《佛教与生态文明》。我非常吃惊。西方人如今颇感兴趣的竟是我们老祖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家往深里一想就会明白,为了解决生态危机,西方人开始琢磨我们中华文明的古老传统。[26]”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母体,人类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人类最后(终极)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所依赖的是儒、道、释三教的真宗教精神,文化没有精神性的东西支撑,就好像是一个人没有灵魂支撑,充其量只能是一副外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儒、道、释三教文化,退一步说,儒、道、释三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如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离不开弘扬儒、道、释三教文化,中国当前社会文化要吸纳真宗教精神,就要从儒、道、释三教(代表“中国宗教”)吸取精华。何光沪教授在《中国宗教改革论纲》提出的真宗教精神“敬天”“修行”“贵生”与夏午三一教的宗教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合。

(一)敬天尊道:夏午三一教的精神,“中国宗教”的精神,更进一步说,世界所有合法宗教的精神首要的是敬天尊道。天与道,在古代或现代都应是代表自然,而不应当作具有人格意志的超自然的“神”,《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信仰宗教要如信仰科学一样的尊重自然规律,敬畏自然与上天,既不能无限夸张人的主体作用,让人的私欲膨胀(包括人对自然的无节制利用),也不能否认人的主体性,让人求于神灵或祖宗的保佑或庇佑。宗教的外在仪式设置只是古圣人“循循善诱”之教法,弘扬真宗教精神,要重精神性东西,而不要重形式化的东西。(但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宗教的仪式也不能完全否定。)真正敬天尊道者都不能离“中”“一”,夏午三一教的“道统中一”与儒教的“执中一贯”、道教的“守中得一”、释教的“空中归一”都统于“中”“一”,“中”“一”不是空间与时间的位置之中、时段之中、数量之一,是哲学意义上的“中”“一”,此个中不是折中主义,此个一不是独一无二,“中”“一”是所有宗教归向一大道的“中”“一”,释迦离此“中”“一”不成佛,老子离此“中”“一”不成道,孔子离此“中”“一”不成圣,一切修真修道者,离此“中”“一”不成真不成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和谐社会与和平世界的建设也离不开此个“中”“一”,08年中国北京奥运的口号“同一世界,同一梦想”写出了中国人的关于“一”的大智慧。中国宗教只有以其真精神“敬天尊道”,才有可能让中国社会文化蕴含不离“中”“一”的大智慧。

(二)以身行道:真正的“中”“一”不是言语文字上的论辩,是要通过以身修道行道方有可能得此“中”“一”。信仰宗教而不修行的人与不信仰宗教不修行的人没有本质的区别,信仰宗教而不修行的人不如不信仰宗教而有道德修养的人。宗教存在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社会具有教化功能,一座寺祠宫庙功能不亚于一所学校,当前学校功能大多只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轻于淡于道德教育,而宗教场所可以净化人心,化者,即能化恶为善也。宗教首要任务是引人修行,教人学会修身修行,修行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从个人修身开始,《大学》有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皆是以修身为本”,身不修行,信仰任何宗教都无补于自己的身心,无益于国家天下。但一说起“修行”,世俗迷信者都以为遁世出家才是修行,特别是道教与佛教中有专门出家的人,给世人留下一个难以抺去的错觉。夏午三一教反对遁世出家,隐于山林非真隐,以出世间心过入世生活,外尽纲常四业内修性命要道,虽居民间闹市也是修行者。明朝时林兆恩创“三一教”,针对道释流出家遁世现象提出“归儒宗孔”,可以看出三教合一的真义是合出世间法与世间法而为一。如果无纲常四业而谈修行,一方面有悖人性之常情与人伦之常理,另一方面在社会治理上也埋下隐患,不合大道真义。所以真修行者,以身修道行道,在心不在迹,在行不在言。“离世觅菩提(道心),犹如求兔角。(佛家语)”夏午三一教教人修行的“九序心法”为修行阶梯,修行者可循序渐进,印证心法。

(三)贵生养生:尊道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道主宰天地万物,但也离不开对人的依托,对人来说,道,是不可须臾离也;对道来说,人,也是不可须臾离也。人依道而生,道靠人而弘,当然弘道的人,是修真备圣心之人了,在一切大乘宗教门中都认为人可以修真成圣的,如儒教认为人皆可为尧舜,道教认为人皆可为神仙,佛教认为人皆可为佛菩萨。总之,人要修真成圣,离不开修炼修行,但修行人若是无正法可持,无修行正路可循也是不能成真作圣,且成真作圣要以俱备人道为基础,“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远矣。(《龙门心法》)”。人的生命可以与天地大生命合为一体,人身与天地只有大小之分,古人说:吾身一小天地,天地吾之大身也。所以尊道就要尊重生命,就要贵生养生,善养生者,不仅善养自己的形体色身,也要善养自己的道体法身。夏午三一教养生之法也是“九序心法”,在人伦无亏的前提下,人人皆可修习“九序心法”,打实人道人本为基础,便可百尺竿头更进步而修真成圣。修真作圣虽不可期,但善待自己,善于养生,也可却病健身,身体康健,神清气爽,身心不病,就可为社会为人类多做贡献,就不至于成为社会的包袱。大而修真成圣要有正法可持,有修行正路可循;小而贵生养生也要有正法可持,有修行正路可循。《庄子》中文惠君闻庖丁之言而得养生之道,修行者要得养生之道也当能从庖丁之言中悟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教外之旨,那就是不见全牛而依乎肯而后游刅有余,善养生者外不为外物所诱内不为私欲所充,依乎道而养我浩然正气。正气,是中华民族一直所追求的,古代有文天祥《正气歌》,现代有吴晗《谈骨气》。正气是中华民族的祖宗命脉所在,贵生养生不可离此祖龙正气。养此祖龙正气,人格国格的尊严便“神圣不可侵犯”,人也可与天地齐寿同春。

结语

    夏午三一教不是儒、道、释三教拼盘式的宗教门,“非将桃、李、梅合而为一大树,一大树之间亦作桃花,亦作李花,亦作梅花,而为三教合一之旨[27]”。三一教的产生是人类宗教史与文化史发展的必然,人类文化从宗教母体中分离出来,宗教自身发展也分门分派,分久必合,创立于明朝的夏午三一教是中国宗教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综合,本文论夏午三一教与 “中国宗教”的契合关系,不是要把夏午三一教等同于三教合一的“中国宗教”,而是期从夏午三一教中发掘出合理利世的精神因素,充实“中国宗教”的真宗教精神,让“中国宗教”能更进一步地综合人类文化与人类宗教,与世界各大宗教相互融通,促进世界和平。三一教在中国存在的历史近五百年,正如历史上有无数大德高人精专于儒、道、释三教一样,从三一教创立到现在有甚多代表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倾心于三一教,学夏午三一教,然后知其宗旨之正可以传于后世,三一教虽在中国大陆偏安于福建莆田市及周边市区之一隅,现也流传海外,但存在近五百年且代代后有传人的事实足于说明其宗旨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社会。

参考文献:

   1]:《何光沪教授:宗教与社会文化和普世价值》(2009年03月09日 《中国民族报》)

2][3][4][5][6][7][8]:何光沪《中国宗教改革论纲》(原载《东方》1994年第4期)

9][10][11][12][13]:转引自严耀中《论“三教”到“三教合一”》(《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14][15]:转引自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1992年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16][17][18][19][20][21][22]:引自《夏午真经》(福建莆田民间版本)

23]:引自《夏午尼经训——性灵颂章》(福建莆田民间版本)

24]:《综合创新:传统文化的使命——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周桂钿教授》《人民论坛》 (2005年 第五期)

25][26]:转引自《儒释道三教文化: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http://www.fjdh.com/wumin/HTML/92086.html(佛教导航 >> 五明研究 >> 观点访谈 >> 正文 文库投稿——文章来源:华人佛教,)

27]引自《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教合一大旨》(福建莆田民间版本)

                                             2009-7-10定稿

作者:林庆裘  通讯地址: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语文组(351200)

联系电话:13850256385 电子信箱:linqq6909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