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自信 游斌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春天,在武夷山下的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一番话意味深长,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底蕴,揭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作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宗教工作,尤其需要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中寻找智慧之源,建立历史自信。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指引下,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是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中进行的,背靠的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广袤大地上进行长期的社会文化实践而凝结的智慧。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自信,来自于对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自信。中国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本土文化与外来宗教相互交织、彼此会通的宗教互鉴文明体。中国宗教蕴含着各种信仰元素,既有远古的,又有现代的;既有外来的,又有本土的;既有源于农业定居生活的,又有源于游牧生活或海洋生活的,形成了一个本土文化与外来宗教相互交织、彼此会通的宗教互鉴文明体。在远古的发端时期,中华文明就呈现出“满天星斗”的格局。不同地区的文明既形成自己的特色,又在交往交流中互鉴通和,在深度学习中形成更高层级的综合体。中原的华夏文明,既吸收了燕山南北的红山文化,又深刻地借鉴了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在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形成之后,通过陆地和海洋上的丝绸之路、瓷器之路、香料之路,外来宗教开始进入中国。佛教来到中国之后,在深度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八大宗派。明清之际,基督宗教(当时主要是天主教)、伊斯兰教分别通过“补儒合儒”“伊儒会通”的文化会通形式,开启了各自的中国化之路。秉持“和而不同”的精神,这些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母体之内不断重组、相互激荡,会通交融、推陈出新,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
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自信,不仅是对先辈取得的历史成就的自信,更是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自信。以宗教中国化为重要内容的新时代宗教工作,应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两个大局”之下加以考虑。事实上,五千年的中国宗教史也一直向我们揭示出“以中国观世界,以世界观中国”的重要意义。深深嵌入中华文化之内的中国宗教,内部存在着宗教多元而又一体的模型,它本身对于深受多元宗教纷争的世界来说,就具有普遍性意义。采用“以中国观世界,以世界观中国”的新观点、新方法重整及书写中国宗教史,将奉献给世界一个可供参照的文明互鉴模式。 中国宗教与中华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进行伟大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产物,都是“中华精神陶铸过的自然”,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表里、相互成就、体用不二的辩证关系,这就是宗教与文化之间的“互成论”。探究中国宗教与中华文化之间如何互成、为何互成,必将有力地推动宗教中国化。 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最长远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形成与中华文化相融合、与现代精神相一致的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系。梳理中国各大宗教思想发展历史,探索其中的思想资源、创新精神和成功经验,进而深入把握每一个宗教体系的根基性宗教经典、基本的信仰核心、主要的教规教义、普遍的礼仪制度等,才能以学理学术支持各大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与中华文化的深度对话中,做好宗教经典在中国社会文化处境内的阐释,建设好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系。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院) 来源:中国民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