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术论坛
醒觉
【发布日期:2025-02-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  明诚)   一一菩提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昔日,灵山会上,释迦拈叶传法,迦叶一笑授意。这是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会心的大公案,也是摩诃迦叶智慧显露,成就禅宗初祖的因缘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摩诃迦叶虽然出生在印度的一户富贵家庭,但他不为富贵所缚,放弃安逸生活,志心苦修,成为禅宗佛弟子中修无执着行之第一人,被尊为头陀第一。摩诃迦叶作风保守,人格清廉,极度自律。而在其之后的二、三百年间,中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叫庄周,崇尚思想自由,以玩世的态度对待人生,人称“漆园傲吏”。他虽然与迦叶的风格不同,但高尚的灵魂都是一样的。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道教尊为南华真人。还有五百年前的九牧林家也出了一位圆润灵通、极具智慧的人物,他叩不动仕途的门,但却叩通了三教的门,最终总持三门,人称“三教先生"

    迦叶、庄周、林子,他们在世时都活出自己的风采,出世后,他们的精神依然长存,成为万世大宗师。

    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然自亘古至今,众生多如恒河沙子,又有几个是迦叶?是庄周?是林子?

    或许,大多数人是活得迷茫,死得也迷茫。

    纵然是唐虞时代风清气正,但又有几个是尧舜?孔子有三千弟子,能成圣贤者也就七十二人。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繁华纷纷,人们又如何耐得住寂寞的心?

    为了刺激,可以选择吸毒、嫖娼、玩游戏;为了金钱,不惜选择诈骗、卖假货、讲假话;为了享乐,可以弃纲常而不婚不孕,甚至可以选择出卖灵魂。

    人生短暂,如果我们只为皮囊而忙禄,未免也太肤浅;如果我们只为名利而奋斗,终究也是灰飞烟灭。

    或许,我们真的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活出自己的菩提世界?

    生命的意义在于觉醒。《道德经》说:“静为躁君″。在繁华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虚静的内心,以保全真实的自我。

    近代中国百年风云人物曾国潘,一生自律,以“慎独”处世。他在家训十二法中说道:“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静坐,是修心养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初级成效是舒筋活络,祛病延年;如果长期坚持,达到内心虚静,忘我状态,则可打开智慧之门,通达彼岸实地。如《心经》所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静坐有法。信仰不同,方法也不同。儒家静坐采用的是孔门心法,孔门心法从最早的尧舜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到孔子的“一以贯之"、曾参的“忠恕",以及后者林子的“九序心法”,都是一脉相承的,很多集大成者都是从中悟道而来的道家修炼采用的是《坐忘论》,“坐忘”一说初见于《庄子·大宗师》,源于老庄思想,后由唐代赵坚、司马承祯等人继承、发扬,并创作成道教典籍,全书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共七章,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问题。佛家讲修禅,禅就是静的意思,禅宗自达摩西来东土传法,历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和慧能等六代人的弘扬,最后发展成五个宗派,遍布全世界,应验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禅机。现在,禅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为社会和谐做了很大贡献。但是,也有人把躺平当作禅文化,这是明显错误的。

    当然,也有天赋异禀、自带信仰,能自证菩提之人,这种人心如明镜,天生智慧,超越生死,自觉觉他,但毕竟是少数。大部份人自生命降临,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对外界的接触和感受,提高了认知,同时也产生了各种欲望和分别心,这如同白纸作画,已然变色。所以,我们修心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归真心初心。

    修心养性需要有心法,更需要有真师护法。 那么,婆婆世界,恒河流沙,谁是我们的真师护法?

    是仁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佛教劝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择善而从,因为我们要以善为师,我们与善同行,因为我们知道“得道多助”。《道德经》说,天地如橐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我们把仁善回向给天地,天地也把仁善回向给众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愿众生都有美好的归宿!